胸主動脈瘤離症候群 早期診斷從基因檢測開始

2021-02

40歲蔡先生為從事國際電商服務業,常年日夜時差熬夜工作,有高血壓病史,運動量大也沒生過什麼病,對身體狀況很有信心,未曾掛心過高血壓問題,也沒服藥。即使是偶然發生心悸胸悶情形,也不當一回事。寒冬低溫特報,國際視訊會議時,蔡先生突然劇烈胸痛,覺得心跳越來越快、視線變暗,右半身逐漸麻木無力,家人緊急將他送醫,經過心電圖、X光片及胸部電腦斷層攝影等檢查,診斷主動脈剝離,緊急手術治療。

何謂胸主動脈瘤瘤離症候群

由於主動脈內膜的撕裂導致主動脈壁(包含升主動脈)分離,可能造成出血、心臟填塞,或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進而導致死亡。依據統計,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是不處理,至少50%的病人在發生後48小時內會死亡,也就是以1小時約百分之一的速率增加,因此診斷及治療是與時間賽跑一般,約71%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,89%的人在3個月內死亡,而91%會在6個月內死亡。對於在破裂或解剖前早期發現的TAAD,其手術死亡率的風險則小於15%。

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群

2020年9月18日藝人小鬼黃鴻升猝死相驗結果出爐,其經紀人證實: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。

心臟外科醫師魏崢表示,主動脈剝離大多是因為高血壓導致,但30多歲發生這樣的情況確實少見,「主動脈剝離最可怕之處,是在完全沒有症狀的時候立刻發生」。魏崢解釋,主動脈共分3層,血壓高時會導致血管被撐開到一個程度,如內層裂開,血液就衝到外層,這就叫「主動脈剝離」,外層沒被撐破的話,血液就會往下走,這種情況開口通常不大,不至於立刻致命,但是會感受到劇烈胸痛、背痛而送醫。主動脈剝離發生時,魏崢解釋,有半數血管外層會直接嚴重裂開,等於主動脈直接破裂,人在1分鐘內就會喪命,他說:「就像氣球破一樣,誰都沒辦法,就是猝死」。

遺傳性罕見疾病「馬凡氏症」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,屬於結締組織疾病,由於基因缺陷易導致心血管、眼睛病變,患者可能會有深度近視,且主動脈也會比較脆弱,導致年輕時就破裂,這類疾病平均壽命僅40歲,但屬於遺傳性問題,患者多數高瘦、手趾腳趾細長且有嚴重近視,容易診斷。

如有家族史者就要特別留意。高血壓患者,不要讓血壓飆高,自己覺得沒感覺,像睡眠不足、壓力大、疲勞以及突然到天冷環境都會導致血壓升高,血壓一高最脆弱處的血管就會破裂,例如破在腦血管或主動脈,就會導致腦出血、腦中風或是主動脈剝離,這些都是常見,且容易忽略的猝死原因。另外也有部分人可能是因外傷導致胸部受到重擊,因此造成主動脈剝離。

遺傳性基因檢測,降低死亡風險

2020年9月18日藝人小鬼黃鴻升猝死相驗結果出爐,其經紀人證實: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。

麗寶基因以次世代定序,檢測34個與胸主動脈瘤離症候群相關基因全外顯子區域進行檢測,篩查病患是否具有相關致病突變,可以幫助醫師確定診斷、評估預後,給予適當治療、用藥並妥切追蹤。只需抽血8-10cc,檢測的對象為疑似患有結締組織相關綜合症患者:馬凡綜合症(MFS),Ehlers-Danlos綜合症(DS),Loeys-Dietz綜合症(LDS);未患有結締組織相關綜合症,但具有家族病史(父、母、手足)之20歲以上成人。

原新聞出處連結-麗寶生活家2021年春季號 No.26

了解更多檢測資訊